留学培训
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行前一课参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纪念馆
时间: 2021-12-17    阅读数: 2810

      20211217日下午,根据教育部国际司、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关于做好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和出国留学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要求,我校国际处组织拟出国交流交换的同学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参加“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南京大学“平安留学”行前一课,同学们参观史实展、聆听专家讲座、分享参观感受,并获得了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和平使者证书。

触摸历史感悟和平

同学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参观全程,同学们佩戴耳机,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在静默中体察历史中的沧桑与不屈。随着对一处处复原遗迹的“触摸”、一件件文物介绍的阅读、一位位历史亲历者的倾听,同学们逐渐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图景,历史的记忆和对于和平的信念随之烙印于在场每一位同学的脑海中。


人类记忆,和平愿景

      在参观完所有展厅后,同学们来到祭台,向死难者敬献菊花。这不仅是表达对死难者的缅怀,更是一种对和平的祈愿。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高级编辑凌曦在讲座开始前,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随后,凌馆长以《国家记忆与纪念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内涵和意义》 为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讲座后,凌馆长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颁发了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和平使者证书,并强调:虽然我们现在“承平日久”,但仍然要对战争保持“痛感”,痛定思痛。不忘历史,才能增强命运与共的担当,才能激发出慨然前行的动力!

观后感

在近距离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深入学习公祭意义之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我们精选的部分同学的感言。


纪念馆的基调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感悟到和平的可贵。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曲解历史更是不能原谅的。我希望这段历史能够“走出去”,让更多的准留学生、历史学者们带出国门,让更多的人都有这份“世界记忆”。——梅庵书院 丁轶彦


我已经参观过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纪念馆和拉贝故居,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还是第一次。直面这么多具体的史料证据令我震撼不已。30万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更是每一个有独立个体的生命,他们的尊严被任意剥夺的历史。我们需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传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我们走出国门后也不能忘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哲学系 吴琳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的可贵。经历过苦难,我们才更加渴望和平,和平女神像,和平鸽,许多的陈设都反映出我们渴望和平的决心,我们希望未来的世界中,没有战乱,没有死亡,没有屠杀,没有残酷,我们希望和平的光辉能够笼罩世界,我们也希望能够切实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让国内和平的同时成为世界和平队伍中的一员,为世界的长久和平尽一份力!

                                                      ——开甲书院   曹佳琳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了,每次参观展览的心情都是沉重、悲痛的。日军的暴行触目惊心、铁证如山;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历历在目、鲜血淋漓地展现在了眼前。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警示着我们当代青年不忘缅怀同胞、铭记与外敌艰苦作战的先辈、牢记国殇。近日却有人罔顾事实,发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愚昧言论,这就体现出爱国意识的淡薄以及无知,不能让这样的噪声掩埋同胞所遭受的困难,洗刷侵略者的罪行。这种现象的存在更体现出了开展今天进行这样的参观和教育很有必要。我们作为留学生更应该背负起将真相带出国门,展于世界的重任,要自立自强,有强国兴国的责任与担当。

                                                        ——毓琇书院 王少杰


我们在等待公道与正义,而他们在等待我们遗忘,当然,我们永远不会遗忘,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我们要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唤醒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悲痛与愤怒不会因时间而淡去,曾经的死者与生者的执念,引领我们对未来的求索,警惕在心,和平在心,奋斗在心。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我们作为留学生与爱好和平的朋友们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开甲书院 杨博涵

写在最后

作为教育部“平安留学”行前培训的一部分,本次活动希望拟出国交流交换的同学们能珍惜留学机会,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结合起来,早日学成回国,建功立业;坚守爱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风采,为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