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国际处党支部与大气科学学院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党支部共建活动
时间: 2022-01-04    阅读数: 196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12月27日,南京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党支部与大气科学学院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党支部在大气楼党建活动室举行共建活动。中科院院士符淙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晓蓉、副处长孔剑锋、胡捷,大气学院党委书记潘益农、院长丁爱军及双方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活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党支部书记、处长李晓蓉介绍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党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本次共建,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党支部活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支部能够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共迎党建新发展。

大气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潘益农介绍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党支部成员情况、党建优势和党建特色,充分肯定了支部共建的重大意义,并希望通过共建达到优势互补,结合特色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党建活动,推动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更上一层楼


大气科学学院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党支部党员符淙斌院士分享自己四十多年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对我国大气科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的重大影响。符淙斌院士曾任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PSA)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在一系列相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科联(ICSU)执行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ICCL)等担任科学委员会成员。2003-2014年担任季风亚洲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MARIS)科学委员会主席。


自1984年起,他参与策划和组织了第一个中美关于CO2与气候变化的双边合作研究计划 (1984-1994),并成功实施;自1987年起四赴西西里岛国际科学文化中心(Tttore Majorana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Culture)进行合作交流。1991年,符淙斌院士受命赴科威特考察海湾战争中油田大火的环境影响,经历了一次特殊的科技外交出差,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符院士指出,“科学家要有报国精神”。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无论身在何处,身为科学家要始终牢记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求。科学家之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当遵循互相尊重和互利互惠的原则,我国科学家应当葆有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锻造属于我们的学术品位。青年学者要积极参加国际组织、表达中国声音,以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实现平等交流,切实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李晓蓉处长对本次共建活动给予高度肯定,并对符院士的现场分享表示感谢。符院士宝贵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历和他的治学经验令大家深受教育和启发。她表示目前国际处与学院共同推进的“南赫学院”筹建工作也得益于符院士和大气科学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双方建立了高效的工作团队,高起点推进“南赫学院”筹建工作,为大气学科发展提供支撑。此外,她补充介绍了国际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举措和项目,希望未来与学院携手提升大气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南赫学院”建设为起点,走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

双方支部全体党员还共同前往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英文简称SORPES)参观。该观测基地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山,是南京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建设的重大基础科研设施,是开展地球系统若干区域过程同步和长期集成观测、针对地球系统相关热点问题开展重大科学试验以及开展相应领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大气科学学院以SORPES站的建设为载体,开启了南京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长达十年的合作,双方共建了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织实施了多项国际科学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启动了南赫学院的建设。本次结对共建活动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双方支部将依托共建平台,继续扩大合作、共创共建,开创两个支部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贡献更大的力量。